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深入践行“三严三实” 切实站稳党和人民立场

    转载 共产党员网     2015-08-26 08:45:11

         习总书记在吉林省考察时说到,“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中央领导是人民的大勤务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我们一切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此次习总书记“旧话新提”,再一次把我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执政为民”生动展现出来。

        首先,什么是“党和人民立场”?立场指的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这个立足点,从根本上讲是由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决定的。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为无产阶级、为绝大多数劳动人民谋利益;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到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再到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线,那就是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始终不脱离、不动摇这个立场,这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其次,要认清“党和人民立场”的辩证统一关系。“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站稳党和人民立场是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本质要求。结合到税收工作,维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税务机关的利益、就是维护国家的利益。

        最后,要把握好“站稳党和人民立场”的主要内容。站稳党和人民立场,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必然要求。站稳党的立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相信党。只有相信党,才能坚定理想信念,这是站稳党的立场的基础。二是忠于党。只有对党绝对的忠诚,才能从内心深处拥护党的权威,对党高度信赖、极度负责、深怀敬畏,这是共产党员的党性原则。三是坚持党的领导。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来看,我们的成功得益于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站稳人民立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们都是人民的公仆,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无论是在想问题、搞研究,还是做决策、办事情,都必须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二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必须接受人民监督。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必须坚持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思想的源泉。“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求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公私观、是非观、义利观。下面主要谈谈如何树立好公私观、是非观和义利观。

        一是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所谓“公”。就是公心、公利、公益。公古往今来,有“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及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说法。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孙中山先生以“天下为公”为座右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时期的孔繁森、任长霞、杨善洲等模范人物,克己奉公、一心为公,塑造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所谓“私”。主要表现在私心、自私自利、损公肥私。现实生活中,少数党员干部违背党的宗旨,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其产生原因就是在思想上混淆了公与私的界限,将私利凌驾于公利之上,有私而无公。
        
        现实中,廉与贪之间的界线,就是公与私之间的红线,绝对不能突破,突破了就触犯道德底线,违反法律准绳。这实际就是没有站稳党和人民立场,没有分清公与私的关系。首先要有公心。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心胸和情怀,以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为己任。第二要为人公正。“公生明,廉生威”,党员干部应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总书记严肃的讲过“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第三要处事公平。党员干部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能够依法行政,依章程办事,处事公平正义,不打人情牌,不凭个人喜好。

        二是处理好“是”与“非”的关系。有人认为,谈理想太远、谈信念太玄、谈宗旨太泛,是非问题抽象、空洞、刻板。这种看法,正是因为是非观模糊。面对不同利益诉求,是站在少数人立场,还是站在大多数人立场?面对复杂的组织收入形势,是着眼一时一地,还是着眼全局长远?面对违反“四风”现象是站出来压下去,还是退避三舍明哲保身?是非问题并非“高高在上”,其实就体现在对一条政策、一户企业、一笔税款甚至一张购物卡的态度之中。也有人认为,时代变了,是非问题不再是“大是大非”,而是“似是而非”。实际上,面对经济、税收新常态,是非问题更复杂、更尖锐。现实中,那些“这也可以,那也可以”的“稀泥干部”,那些“你算什么,他算什么”的“霸王干部”,那些“拿点应当,贪点没事”的“蛀虫干部”,正是因为丧失理想信念、丢失原则立场,在是与非上的含糊和动摇,最终触碰了法律底线。

        正确的是非观可以聚人心、扬士气、促发展,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自觉承担起激浊扬清、扶正祛邪的责任,用正确的是非观为国税事业发展“掌好舵”。用正确的是非观修身养性。明辨是非是锤炼党性官德的基础,党员领导干部如果是非不分,必然会思想出轨、行为失范。我记得有句话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能使自己崇高。”做一个是非分明的人,就是在向高尚靠拢。用正确的是非观为人处世。党员领导干部要用敬畏之心对待权力,时刻做到心中有法度,手中有尺度。是非分明,大公无私,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做官才有正气,才能引导下属准确把握是非界线,时刻绷紧党风廉政的这根“弦”。用正确的是非观把关定向。一个单位要阔步发展,需要一种上下一心、目标坚定、锐意进取的清风正气。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单位建设的“领头雁”和“掌舵者”,要用正确的是非观,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引领广大干部把职能当本能,把岗位当战位,在组织收入上下功夫,在绩效管理上求突破。

        三是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是先利后义还是崇义兼利呢。我认为,先要摆正义与利的关系。诚然,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有追求正当利益的权利,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义,岂能把利益和金钱放在最先位置,甚至为了利益可以牺牲原则、为了富贵可以突破底线、为了享受可以不顾道德?对领导干部而言,可以追求个人的合法权益,但不可以有自己的灰色私利,更不能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应当做到破除私心、成全公义。这是领导干部应该秉持的义利观,也是中央领导一再强调“为官发财应该两道”的深意所在。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贪污腐败之所以禁而难绝,作风积弊之所以顽固反复,制度的漏洞、监督的缺位固然是重要方面,但义利观混乱导致的价值崩塌、底线失守,则是内在原因。反对“四风”本为清除积弊,一些人却痛心于隐性福利的丧失;简政放权本为提高效率,一些部门却认为是动了自己的奶酪。这都说明,制度运行需要心理基础,只有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才能从内心深处遵守法律,让权力主动钻进制度的笼子。“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对领导干部来说,不怕物质诱惑多么炽烈,就怕内心自律溃败;不怕监督存在留白,就怕不能战胜“心魔”。处在义利之间的领导干部,尤须慎思之,明辨之。(叶永青,浙江省衢州市国税局)

     

编辑:郭成    审核:解勇    发布:秦玉凤    2015-08-26 08:45:11    

【文章来源】
【图片来源】
【关键字】深入践行“三严三实” 切实站稳党和人民立场           【专题分类】主题教育 党纪学习教育

【相关文章】

◇ 深入践行“三严三实” 切实站稳党和人民立场 转载 共产党员网 [2015-08-26 08:45:11]

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