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

    毛泽东“十条教授法”的启示

    来源:学习时报     2020-10-27 15:24:41


    为强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1929年古田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蕴含精深哲理、富有实践意义的“十条教授法”,即启发式,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干部班要用讨论式。“十条教授法”的提出备受欢迎,使红四军全军“政治课”具有了易于推广的实用方法,迅速掀起了教学相长的学习热潮,极大地提升了红四军的整体政治素养。直到今天,“十条教授法”依然具有时代价值,学习它有利于形成推动教员联系实际教学、学员联系实际真学的机制,对新时代党校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激发学员思考的灵感
      注重启发学员思考,反对填鸭式教学是毛泽东一贯坚持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方法。综合分析“十条教授法”,启发式是其灵魂和根本,这也是毛泽东为什么把启发式放在第一条的原因所在。耐人寻味的是毛泽东在强调启发式的同时,还明确标明要“废止注入式”,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注入式”教学方法的坚决否定。归根结底,启发式教学就是要突出并确立学员的主体地位,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认识、有思考、有收获。从投身革命之初,毛泽东一直秉持着这一核心理念,并身体力行进行实践和示范。早在1921年,毛泽东在创办湖南自修大学时就鞭辟入里地指出,旧式教育弊端的总根,在使学生立于被动,其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消磨个性,灭掉性灵”;1941年12月17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中又明确地指出:“在教学方法中,应坚决采取启发的、研究的、实验的方式……坚决废止注入的、强迫的、空洞的方式。”
      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员自身的思考,其基本做法就是“由近及远”和“由浅入深”。这种做法既尊重了学员不同认知水平的客观事实,也遵循了学员认识提升的客观规律。“由近及远”和“由浅入深”都要求从学员熟悉的环境出发,从学员已经掌握的知识层次和体系出发,使深奥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浅显化。毛泽东在讲著名的《实践论》时,为了形象阐明“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这一论点,他通俗地讲道,这就像“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亲口尝尝梨子滋味”的说法,立刻引发了学员的思考,直接明白了注重实践的重要性。毛泽东在讲《矛盾论》时,谈到“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深奥论点时,为了便于学员理解,他通俗地讲道,这就好比“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化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梨子的滋味”和“鸡蛋变小鸡”都是学员已经熟知的“近”和“浅”,“变革的实践”和“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都是学员受启发后真正理解的“远”和“深”。在授课中,只要牢牢围绕启发式这一核心理念,灵活运用“由近及远”和“由浅入深”的具体做法,激发学员积极思考,不管多么晦涩难懂的道理都会被学员轻松理解并深刻掌握。
        营造学员爱听的氛围
      语言是课堂的精灵,再深邃的道理,再精美的板书,再丰富的讲义,一旦离开了生动的语言都将黯然失色。在“十条教授法”中,对于课堂语言,毛泽东提出了“说话通俗化”“说话要明白”“说话要有趣味”“以姿势助说话”四点明确而又实用的要求。
      在语言运用上,毛泽东既是高超的理论家,更是卓越的实践者。不管是面向学员还是面向社会大众,毛泽东的讲话总是备受推崇并被广为传颂,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大家熟悉的话语透彻地讲明深奥的道理。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就多次强调“碰到雇农要讲雇农话、碰到中农要讲中农话、碰到商人要讲商人话、碰到工人要讲工人话,不能讲一大篇”。其用意就是要把话说得明白一些,通俗一些,要用群众的语言解答群众的疑问,而不是“背天书”一样高深莫测地胡讲一通,最后讲的人和听的人都不知所云,无所适从。毛泽东还善于借用姿势巧妙宣讲。192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上课,谈到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宏大命题时,他在黑板上画出一座宝塔,说:你们看,最下层是塔基,有工人、农民,还有小资产阶级,人数最多,受压迫和剥削最深,生活最苦;压在他们上面的一层,是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人数不多;再上一层是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人数更少;更高一层是军阀;塔顶是帝国主义。正当学员们愤恨于被剥削阶级残酷压迫而感到无力抗争时,毛泽东做了一个翻塔顶的手势,学员顿时领悟了只要大家团结起来就能把塔顶推翻,就能翻身做主人,彻底消除穷苦百姓身上的沉重压迫。这些深奥的问题,只要经毛泽东一讲,就能让学员理解和掌握,这就是毛泽东讲课的语言魅力所在,也是“十条教授法”中关于语言要求的精妙所在。
        提升学员吸收的质效
      讲课不是一讲了之,听课更不是一听了之,讲课的要旨在于必须让学员有收获。“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着才知道”。真正让学员全面吸收课堂的讲授知识,必然要有学员自身的参与。一堂好课,不应该只是讲授者一人的自说自话,而是要有学员的畅所欲言。“十条教授法”从确保学员听课必须有所收获的根本目标出发,提出了“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要提纲”“干部班要用讨论式”3点具体的要求。
      课前精心准备提纲,课中组织相应讨论,课后及时复习,这是毛泽东摸索出来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课程设计规范动作,是确保学员学有所得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毛泽东在讲课和作报告时,通常只带一份简明扼要的提纲,而这份看似简单的提纲却饱含他大量的心血。有一次他到陕北公学讲课,为了讲好这堂课,即使在日理万机的紧张情况下他也挤出充足的时间,精心准备提纲。后来他曾风趣地说:我花三天四夜时间,准备讲课提纲,讲矛盾统一法则,哪知半天就讲完了,这不折本了吗?这看似“折本”的一堂课,讲课内容整理出来就是充满真理味道的《矛盾论》和《实践论》,之所以有这样的成果,和提纲的精心准备是分不开的。为了让学员透彻理解、深刻吸收,毛泽东格外注重引发和参与学员讨论。1937年,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开设了长达110多学时的“唯物辩证论”的课程,而这些课时中,有一半都是学员讨论课,每次上课都是上午毛泽东先讲,下午再认真参加学员讨论。他后来回忆说:我过去在抗大讲课的时候,只讲30分钟,让学员自己去研究,然后提出问题,教员解答。大量的讨论和对应解答,能够真正使学员明晰讲课的内容,并与自身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也能让授课者了解学员的所思所想,有利于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而“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是温故而知新的一个过程,更是强化学员吸收讲授内容的补充手段。通过不断复习之前的讲授内容,让学员持续加深认识,不断指导工作和实践,实现了一堂课“时时新鲜”“处处精准”“年年可用”的长期效果,使学员真正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以致用。
      

     

编辑:李云伟    审核:曲川    发布:任欢    2020-10-27 15:24:41    

【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
【图片来源】
【关键字】毛泽东“十条教授法”           【专题分类】主题教育 不忘初心-学习交流

【相关文章】

◇ 毛泽东“十条教授法”的启示 来源:学习时报 [2020-10-27 15:24:41]

打印本文 返回顶部 关闭窗口